City walk,是最近被频繁提及的旅游热词。这个词语起缘于欧洲,是指人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游览城市,体验城市风貌。许多人通过参与当地的City walk走入了社区生活,比如背包客来到汇合点,发现本场City walk的向导是一位白发苍苍的本地老爷爷,他对这座城市的每条街道如数家珍,即使是路边某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雕塑,他也能给大家娓娓道来鲜为人知的历史。
有人说,City walk难道不就是“荡马路”的另一种说法吗? City walk不同于漫不经心的荡马路,它更加沉浸式,需要参与者大致了解某个片区的情况,将景观串连起来一一探寻;City walk 也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旅游,因为它需要人们走入街巷角落,通过视听等感官去感受城市的文化深度,感受自身与城市的连结。
City walk不需要制订十分详细的时间表,它是一种“慢半拍”的旅游形式,节奏舒缓轻松,参与者在行走过程中得以慢下来,静下心,和城市里的各个元素产生交流,由此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过客,从而产生独特的城市记忆。如果在此过程中有其他伙伴一起行走,大家交流互动产生的思维碰撞也同样充满了迷人色彩。
那么,当代人如何零门槛开启一场 City walk?综合来看,最受欢迎的线路一般具备以下特征: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路线小众,能拍出美好的照片。入门方法可基于以下步骤:
第一步,定位某一座城市或小镇,通过各种渠道检索在地信息、热门新闻,并了解相关文化;
第二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主题词,锁定与之相符的街区;
第三步,用地图或其他类似物件定位各个点位,它们可以是热门景点,也可以是隐藏在民居群落中的一扇小门;
最后,根据这些探寻地点出发,和当地人闲聊或是即时记录当下感受。只要全身心沉浸其中,就完成了专属个人的City walk。
如今的City walk种类繁多,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City walk形式不限,可以具有科普性质或人文属性,也可以完完全全发自私人情感,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拿上海举例,City walk相关活动已经活跃多年。大学生李放回忆,暑假时他特地从浙江家乡赶往上海,参加了一场以“南京西路的前世今生”的City walk。当时那场活动由一个关注建造的民间兴趣小组发起,由建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带领行走。其间探路的多个海派文化宅邸,深入石库门。还路过江阴路花鸟市场,参观了这一片区。另有些以社交为核心的活动组织,如针对四川北路文化名人巡礼、真如等地的活动,为众多文艺爱好者创造了交流空间。
除了这些有组织性质的City walk,还有多个人专属的City walk。黄小梦计划回家乡发展,临出发前几天,她联系好的朋友思思,邀请她一起来一场City walk。她们来到平时常去的街道--杨浦,平日的大学路开设了限时步行街。两人去的书店、动漫周边店,在新开的小酒馆吃了西餐喝了葡萄酒,期待新的生活。随着夜幕降临,她们像往常一样拿着奶茶走在洋溢青春气息的街道上。那一刻,黄小梦觉得自己好像走在了舞台上,大家都是演员,也是观众,新的旅程即将开始。
即将前往英国的阿菲,在出发前的一个礼拜在中国香港漫步,走遍了这座城市的角落,追寻在此生活六年的记忆。她沿着星光大道逛了美术馆,饱览了维多利亚港的繁荣夜色,路过艺术馆,发现层层叠叠的台阶上仍旧坐着很多朝气十足的年轻人,那里也盛放着她的无数个夜晚,随后她顺着弥敦道走过热闹的尖沙咀,在油麻地的水果集市和熟悉的商贩们聊天,吃了新鲜的榴莲和桃子,最后拐进电影院看了一部夜场电影。
人类学家项飙曾经提出,附近的消失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问题,更多的是人 和人的交往不够。生活越来越智能,但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身处的楼房里住着哪些邻居,不知道附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也几乎不会在社区附近的小公园散步,附近离我们很近,但仿佛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