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GREEPI
关于归派

目前为止,对于全域旅游最系统最全面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09-14

 

全域旅游的概念在社会上逐渐引起注意,越来越多的地方对此表示很高的积极性,并就此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全域旅游?为什么要推进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1.何谓“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它是相对景点旅游提出的,是在景点旅游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景点旅游发展模式的突破,是旅游业发展新形势下的新战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对景点旅游取长补短,扬其成效、避其短板。


随着本次两会中,“全域旅游”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层已将“全域旅游”定位为国家战略,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业转型升级,使得“全域旅游”有望成为未来5-10年旅游业发展最大红利。不难预测的是,2017年全国各地将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旅游交通、景区设施等的建设浪潮”。其中巨大的市场蛋糕,使得众多旅游企业也纷纷瞄准“全域旅游”建设,加码布局,以期能多分一杯羹。



2.全域旅游的特点及标准


特点

(一)旅游业发展在当地总体发展中的必要定位、话语权和工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二)发展旅游的特定空间和环境保障,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三)以旅游形象和品牌为引领的城市个性和品牌。加强城市旅游形象整体宣传推介,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城市旅游品牌内涵。全域旅游要求一种新的以区域为单位的营销模式;

(四)加强全域公共服务建设,构建市民与游客和谐共享的现代城市空间,不仅要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

(五)全域旅游对游客本身也是一种新的要求,从源头上引导和宣传,提升游客素质、倡导文明旅游。


标准

(一)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

(二)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三)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四)建成旅游数据中心,开发智能终端应用,建设公共景区管理服务APP,完善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分析,加强在线声誉监测,完善精细化管理,即对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在线评论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有助于明确旅游目的地产品改进的方向,提高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效果。



3.“六新”及“八全”内涵


“六新内涵”

(一)全新的发展观:社旅共和、经旅共进、文旅共荣、生旅共生

(二)全新的合作观:全行业、全部门、全游客

(三)全新的资源观:自然吸引物、人文吸引物、社会吸引物、产业吸引物

(四)全新的产品观:全体验产品、全链条产品、全时空产品

(五)全新的市场观:全市场覆盖、全媒体营销

(六)全新的服务观:全天候服务、全程化服务


“八全内涵”

(一)全要素

全要素就是将整个目的地作为旅游的吸引物;高度重视资源的利用方式。

(二)全行业

指旅游在整个目的地产业结构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用旅游业来改造、提升这些产业的附加值,通过产业融合来推动这些产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三)全过程

全过程即指从游客进入目的地开始,一直到游客离开目的地,在这整个过程中,目的地应能提供旅游体验,保证游客从一个体验点到另一个体验点的途中,旅游体验无处不在。

(四)全时空

全时空就是指在目的地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目的地核心旅游区域内还是核心旅游区域外,都能够给游客提供能够满足其体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让其满怀信心而来,带着满意而归。

(五)全方位

即不仅要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体验需求,同时还应该增加“文化、科教、资讯、环境、制度”等相关要素上的供给。

(六)全社会

即吸引目的地最广泛的居民参与到旅游业服务、经营中来,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七)全部门

吸引目的地各大部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中来。比如,税务部门在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强化税基,从而提升本部门的价值。这方面,河南栾川、重庆武隆、陕西凤县等一些县级目的地已经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

(八)全游客

即在目的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游客与居民之间的交融,要体现“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人人为旅游、旅游为人人”的理念。另一方面,居民在为外来的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同时,自己也身处其中,享受生活质量的改善、幸福感的提升。



4.发展历程

1-概念提出阶段

2008

浙江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城旅游”发展战略,启动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招标,上海奇创旅游咨询运营机构中标。

2009

江苏《昆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

2010

四川大邑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高端形态,启动全域旅游休闲度假战略规划。

2011

在《杭州市“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全域化战略;浙江桐庐提出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四川甘孜州提出了全域旅游概念。

2012

四川甘孜州委明确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山东一些县域将“全域旅游”确立为发展方向,如蓬莱、日照五莲县等,山东沂水县确立“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湖南资兴市推进旅游业由“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2-地方试点探索阶段

2013

宁夏回族自治区明确提出要“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省),把全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打造”;桐庐成为浙江省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诸城市列为山东省全域旅游试点市;重庆渝中区启动《全域旅游规划》。

2014

五莲县、临沂市、莱芜市、滕州市、沂水县成为山东省全域化旅游改革试点;河南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


3-国家示范推进阶段

2015

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同时李金早局长提出:“在2000多个县中,每年以10%的规模来创建。今年要推进2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3年6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

2016

2月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3月4日,李金早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全面阐述全域旅游价值和途径。



5.空间分布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吉林省拥有15家,居各省首位;10家以上的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东部沿海,除山东外,都少于10家;海南全省为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示范区主要以县、县级市、区为主。

吉林数量最多为14家;陕西、湖北、湖南、河北、山东、辽宁6省有10家以上;东部地区以及四川、贵州、广西、新疆有6家以上;广东、云南、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黑龙江数量低于6家。


县域全域旅游


浙江桐庐县:试点推动。

2011年底提出全域旅游,2012年启动申请浙江省全域旅游试点,2013年初成为浙江省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2013年4月县委出台《关于推进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成立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任务。


重庆渝中区:规划引领。

2013年渝中区启动全域旅游规划,规划首次系统提出全景、全时、全业、全民“四全”的全域化发展规划,引领渝中区全域旅游发展。


河南栾川县:全景统筹。

2012年提出“全景栾川”,通过全区域营造旅游环境,全领域融汇旅游要素,全产业强化旅游引领,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进行全景化建设。


浙江安吉县:从全域大景区到全域休闲区。

安吉没有名山大川,没有高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围绕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提出了“五好—满意”建设目标:环境要好、产品业态好、品牌要好、服务要好、体制要好以及要让人民满意。



市域全域旅游


苏州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通过“五大”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1、强调“大空间”,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丰富苏州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和记忆。

2、强调“大产业”,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推动旅游与“五化同步”相结合,加快旅游同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实现苏州旅游业整体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效的扩大转变。

3、强调“大市场”,进一步突出游客需求导向,对传统特色产品进行再包装、深挖掘,对新兴产品重研发、强开拓,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4、强调“大服务”,在交通、食宿、城市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真正把游客当成市民,让他们宾至如归、流连忘返。


省域全域旅游


海南省:全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

1、示范推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是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的实现路径,是海南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效载体,是推进海南旅游转型升级、破解旅游发展难题的战略方向。

2、规划引领:旅游规划融入“多规合一”范围,旅游规划与国土、城建、林业、生态、用海等规划内容无缝衔接,为旅游业发展留足空间和通道。

3、点面结合:将海南省作为一个大景区建设,首批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1000个美丽乡村,使美丽村镇成为宜居宜游的景点,遍布全省。


6.模式选择


(一)全域大景区型

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处处是旅游的生态画面,“精品+景区DNA复制”是实现该目标的模式选择。对原有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进行外延和内涵提升,充分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文化景观符号,将景、城、村、人和交通线路五大要素融为一体,对全域进行景观符号装点,以景建城,以景绕村,以景绘线,实现旅游要素和服务的全域覆盖,形成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形象的旅游大格局。


(二)全域旅游服务聚集型

“旅游公园”发展模式是全域旅游服务聚集型发展的最佳选择。“旅游公园”是指结合市场高消费的特征,开发诸如体育旅游公园、休闲度假旅游公园、养生度假旅游公园等一系列提升目标市场旅游满意度的旅游产品形式以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该类型旅游目的地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理念要先进,产品要高端,服务要创新,保障要完善。应聚焦客源市场,以服务型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发展目标,推进全域旅游的实现。结合现代化移动终端设备做好全方位的市场营销工作,实现旅游与市场的全方位对接,走市场促旅游,旅游带动区域建设,区域建设服务旅游的全域旅游循环发展新道路。


(三)全域“+旅游”型

全域“+旅游”型的长远选择是采取“N+旅游”的全域旅游开发模式。从短期来看,N可以是新型城镇化也可以是美丽乡村;从长期考虑,N是环境,全域“+旅游”型旅游目的地应着重环境保护,好环境才能做好全域旅游的文章。做好基础设施规划、完善公共服务产品,夯实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走三阶段融合发展道路,第一阶段注重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从农业、工业或第三产业其他行业出发寻求发展特色;第三阶段结合特色走“N+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N可以是现代农业、特色工业或其它。



7.八误区、九转变、十突破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2017年要围绕“加快由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转变”这一中心任务,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实施15项重点行动。


李金早要求,在当前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们也要防止“八个误区”:一是防止竭泽而渔、破坏环境,不顾实际情况和资源承载力,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掠夺式开发行为;二是防止简单模仿,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三是防止粗暴克隆,低劣伪造;四是防止短期行为、盲目涨价;五是防止不择手段,不顾尊严,低俗媚客;六是防止运动式、跟风式一哄而起和大拆大建;七是防止重推介、重形式,轻基础、轻内容;八是防止在全域旅游改革中换汤不换药,换牌子不换体制,换机构不换机制,换人不换理念。


李金早提出,推进全域旅游要瞄准“九大转变”目标:一是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七是从景点景区内部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向大旅游、从低效旅游向高效旅游、从低层次旅游向高层次转变。


李金早强调,全域旅游要突出重点,实现“十大突破”:一是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上要有突破;二是在规划上要有突破;三是在以旅游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上要有突破;四是在“旅游+”上要有突破;五是在旅游扶贫上要有突破;六是在旅游富民上要有突破;七是在文明旅游上要有突破;八是在旅游市场监管上要有突破;九是在旅游数据上要有突破;十是在旅游外交上要有突破。


8.误区解析


(一)全域旅游 ≠ 全域开发,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项目。

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要突出保护,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使保护的地方保护更好,开发的地方开发更好。 


(二)全域旅游 ≠ 全域景区,不是到处建设景区景点,更不是到处建设收门票的景区点。

全域旅游更加关注建设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打开围墙建设无边界的旅游区,通过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游客与居民共享,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增加综合效益。 


(三)全域旅游 ≠ 全域同质同步发展。

全域旅游要统筹规划建设,实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千万要注重全域旅游中各地区、节点之间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业态特色、服务特色。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协调好景区、社区(城镇、乡村)、风景道、产业区、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发挥各自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相互的完美组合。同时,全域旅游中不同区域,要注意突出重点,时间上要有先有后,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哄而上,导致恶性竞争。 


(四)全域旅游 ≠ 全一模式。

在一个基本的共同要求基础上,各景区需要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既要推进顶层设计,研究创建指南标准,更要鼓励各地首创。 


(五)全域旅游 ≠ 全面开花,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

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确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



9.为何推进全域旅游


(一) 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三)是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是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时代要求;

(五) 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六)是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规律使然。



10.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一)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全域旅游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

比如,(1)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

(2)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

(3)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

(4)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

(5)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

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三)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四)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1)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2)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

(3)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

(4)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

(5)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五)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是参与者和受益者。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接下来的几天小编会将国内国外各地的全域旅游发展经验整理起来,每天一个地方的发展经验分享,欢迎大家跟踪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