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技艺“变”指尖财富 赤水竹编“编”幸福生活

2023-03-29 17:33发布

康旅日报讯:日前,国家乡村振兴局公示了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贵州赤水竹编名列其中。

能人引路

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的赤水市,拥有超过130万亩竹林。近年来,随着赤水竹编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当地政府大力推广竹编技艺,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武器。

说起用竹编帮助当地村民致富增收,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第六代传承人杨昌芹。

2015年,杨昌芹成为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融合。2019年,杨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成立了集加工生产、学徒培训、产品研发等于一体的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

基地设在一栋3层小楼内,墙上写着“带学一门技术,带动一批群众,带富一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这里不仅是杨昌芹的筑梦之地,也是当地村民的圆梦之地。4年来,基地不仅与民族村177户570人达成“利益联结”,还带动周边3000名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近年来,杨昌芹建立了赤水竹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厂房、展厅、产研学基地5000余平方米,投资建立了销售点及体验店5个,挂牌非遗扶贫工坊1个,促进就业家庭年平均增收2万元左右,使赤水竹编生产成为助农增收的新渠道。

作为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昌芹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让古老竹编焕发新的活力,带动了数千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竹编既是文化也是产业。”杨昌芹说,“品牌和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用品牌去引领市场,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让赤水竹编走出乡村、走出国门,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非遗产品的品牌化营销。

如今,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9项,获授权使用商标26个,多款产品认证为国家级扶贫产品。

竹编蝶变

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杨昌芹在继承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美术院校学习,多次赴全国各地参加展销会,了解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利弊,不断改良竹编产品品相、改进竹编工艺流程,进行差异化和定制化生产。

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还申请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参与了贵州省竹编工艺标准的起草工作,赤水市委也支持我们公司的品牌商标申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杨昌芹说。

“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意味着赤水当地群众生产的竹编产品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使用这个品牌。”杨昌芹希望,以此鼓励更多百姓不断提高竹编产品质量,真真正正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财富”。

在杨昌芹及众多赤水竹编手艺人的努力下,如今,赤水竹编远销海外,将原来成本极低的竹原料收益放大到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短短几年时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年收入已达1000万元,还带动全市各竹编企业、扶贫工坊引领周边群众、留守妇女等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初春三月,阳光明媚,在绿竹围绕的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里,身着中式旗袍的杨昌芹正在指导游客编织竹编手提包,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竹丝在指尖穿来绕去,很快就有了竹编产品的雏形。

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正是以杨昌芹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立足竹资源,我们大力推动竹产业与非遗竹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创新推出多种线路产品,进一步激活赤水旅游市场,带动乡村发展。”赤水市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孔德志说。

牵手旅游

着眼132万亩竹资源和非遗赤水竹编技艺,赤水坚持一张“绿图”绘到底,延展竹产业链,推出竹乡村概念,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赤水竹编为载体,将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纳入游客体验项目,打造“旅游+研学”线路和点位,发挥赤水竹编的聚客功能,全面推动旅游经济复苏。

“梯田在山腰,森林在山顶,雾气缠绕山梁间,民族村住在云里。”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所在的民族村,竹海苍翠有韵味,村里不仅拥有小青瓦、坡面顶、白粉墙式的黔北民居,还有以芦笙舞、苗绣、蜡染为代表的苗族文化元素。游客可以一边观山赏水、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一边接受非遗竹编文化的熏陶。

“去年,朋友送了一个复古的竹编灯罩给我,做工十分精巧,就是在这里定制的。”来自重庆的游客李女士说。此次李女士是特地到赤水旅游的,出发前还专门向朋友咨询了定制地点——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在这里体验竹编技艺,非常难忘。”她说。

近年来,赤水市以非遗为载体,深耕“非遗+体验”品牌,搭建“非遗+研学+旅游”的“1+N”模式,把“体验竹文化、打卡晒醋场、品味农特产品”作为游客参与非遗体验的重要内容,积极规划设计非遗研学体验线路和点位,打造了6个非遗传习体验基地,组织开展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全市非遗景区表演年均服务游客10万人次。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正是实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经典案例,丰富了游客体验。

对此,孔德志说:“我们希望将非遗赤水竹编植入更多文旅场景,完成非遗项目向旅游业态、场景的转化,做好赤水竹编‘竹文章’,把非遗转化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持续推进赤水旅游高质量发展。”



登录 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